HomePage Macao GlobalNews Help Mobile version
China China World Culture BuddhismNews

文化的盛会 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圆满闭幕

Source:澳门卫视 Author:李桦君 人气: Release Time:2017-06-19
Summary:澳门卫视 成都报道 (记者 李桦君)6月18日,为期9天的第六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圆满落下帷幕。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在成都非遗博览园内的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共吸引112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名外宾,以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


澳门卫视 成都报道
(记者 刘继明 李桦君)6月18日,为期9天的“第六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圆满落下帷幕。本届非遗节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在成都非遗博览园内的展览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共吸引112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名外宾,以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5800多名代表前来参加;56支国内外表演队伍共演出588场;1100个非遗项目参展,非遗产品销售和意向订单总额达8100多万元;现场登记非遗版权作品2000余件;300多万游客和群众参与了在非遗博览园主会场、9个分会场以及326个社区开展的各项节会活动;与此同时,有3000多万人次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观看收听了本届非遗节盛况。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品牌,也是国际社会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是四川省乃至中国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文化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的国内唯一的国际文化节。两年一届的成都国际非遗节,自2007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并于2009年经文化部同意永久落户成都举办。非遗节通过展示、展演、展销等形式,向世人呈现来自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精彩纷呈、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成都国际非遗节在走过10个年头之后,通过在理念和机制方面探索创新,交出了一份让人欣喜的答卷。

成果突出
办会紧扣“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其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成都国际非遗节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化盛会,在办会理念中积极融入和响应“一带一路”战略,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共赢,提升非遗节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非遗保护和传承是全人类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在“一带一路”战略倡导下,这一共识更是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在本届非遗节国际论坛上,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非遗专家、学者、传承人齐聚一堂,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发表主旨演讲,共话“公约的精神实践与保护”。
       本届非遗节上首次举办了“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有来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土耳其、泰国、日本、尼泊尔、伊朗、印度、缅甸、喀麦隆、马里、乌干达、新西兰、斐济等19个国家的31个非遗项目参展,他们中不止有“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还吸引了全世界更广泛的合作伙伴。通过非遗节这一开放性平台,既展示了各国非遗的多姿多彩,彰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遗的个性和魅力,又展现了国际工匠精神,推进国际手工艺交流互鉴和文化贸易。



       土耳其地毯、新西兰木雕、尼泊尔唐卡、日本的银器……本届非遗节“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上展出的各类非遗特色产品达到300余种。在以展示展览为主,展销为辅的前提下,依然受到市民和游客的青睐,现场销售和意向性订单超过百万。
       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本届非遗节首次增加非遗节海外推广环节,展示我国非遗保护成果,提升非遗节的国际影响力。从今年初到现在,通过非遗剧目展演、非遗产品展示销售等方式,非遗节脚步已经遍布澳大利亚、新西兰、哈萨克斯坦、突尼斯、埃及等地。虽然非遗节已经暂时落下帷幕,但是非遗节海外推广的脚步还将继续。
丰富多样
向世界展现中国非遗魅力和保护成果

       热闹欢腾的中国节、精彩绝伦的中国戏、巧夺天工的中国艺——本届非遗节中国非遗展部分首次抛开地域概念以“中国节、中国戏、中国艺”为主线,全面生动的诠释了中国非遗魅力和保护成果。

       “春节”的旱船、舞龙、舞狮;“清明”的都江堰放水节;“端午”的老山歌演唱……39场关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活态展演每天都在博览园主会场轮番上演,这也是非遗节上首次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作为独立内容集中展示,体现了中国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在非遗节“中国戏”的舞台上汇聚20余种中国民族民俗表演形式,其中既有黄梅戏、越剧、侗族大歌等来自南方的精彩戏剧民歌,也有秦腔、大鼓、天桥中幡等充满浓郁北方气息的戏曲杂技,同时还有新疆哈密木卡姆、西藏芒康弦子舞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歌舞类表演。非遗博览园内的87场戏曲歌舞展演,充分展现出中国非遗保护在保持文化民族性、尊重文化多样性、体现文化时代性上所取得的成果。





       不同于展示、展演、展览、学术交流等传统形式,本届非遗节还首次出现了竞赛的形式,在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上,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场竞赛、304位来自全国的新生代传承人同台竞技,机会难得,场面震撼,堪称一场中国传统工艺的盛典。该展览通过“竞技”这一展现形式将人、物乃至生活串联起来,用整体、活态、生动的方式展现非遗、传播非遗。

创新创造
探索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在本届非遗节上,文化部“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首次集中进行成果检验、首次举办非遗项目授权洽谈活动……各种创新思路为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道路上“抛砖引玉”。

       在“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暨研培计划成果展”上, 57家研培参与高校和5家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680余件(套)作品,首次集中接受公众“大检阅”。该计划由文化部和教育部共同实施,借力高校、企业和有关单位,帮助传统工艺的持有者、从业者获得学术等资源支持,帮助其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本土品牌,拓展销售市场,培养传承人群,扩大就业范围,从而提高其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我国在探索保护以非遗为主的传统手工艺,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本届非遗节上,首次开展的非遗作品授权展上,现场登记授权2000余件,成功签约500万元,授权意向签约1400万元。版权授权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方式,引入版权登记,既为传统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保驾护航,又是非遗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探路者。

       时尚典雅的非遗产品、脑洞大开的创意、来自四面八方的订单………本届非遗节上,中国非遗接力跑出传承新模式。
文化惠民
让民众在亲身接触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遵循“走进生活、活态活力”理念的本届非遗节,让非遗走进了街道、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市民的生活。

       9天时间里,除主会场非遗博览园的各项展演活动外,成华区、武侯区、高新区、新都区、金堂县、大邑县、彭州市、邛崃市、都江堰市9大分会场同步开启非遗主题的狂欢盛宴,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40支演出队伍和来自13个国家的16支演出队伍足迹遍布全市22个区(市)县的326个社区,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簇拥在蜀绣、剪纸、棕编等非遗传承人的身边,近距离体验着传统工艺的魅力。

       据成都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非遗节期间进社区展演活动覆盖了成都市35%的社区,非遗节结束之后这项活动仍将保留并且以本地的文化表演为主。
       这是一场文化的盛会,更是一场人民的节日。据统计,非遗节期间,主会场非遗博览园开门迎客近30万人次,300多万游客和群众参与了主会场、分会场以及社区开展的各项节会活动,3000多万人次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观看收听了本届非遗节盛况。
       此外,本届非遗节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有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新社等在内的100多家中外媒体的300多名记者参与宣传报道。截至6月18日,各类媒体已报道2000余篇(次)。
(澳门卫视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Editor:李桦君
HomePage | Macao | GlobalNews | Help

 PC version |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