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作物】
金平x南谷濮秘影像暨生活方式展在蓉舉行 ![]()
【時間作物】金平x南谷濮秘影像暨生活方式展
澳門衛視西部機構 成都報道(記者 楓楊)在中國雲南邊陲山區,生活着一部分少數民族,過去漢族人把他們統稱為濮人,其實他們主要是傣族、布郎族、瓦族、基諾族、愛尼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
那裡的人們有着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跨宗教的信仰和令人驚嘆的手工藝傳承,千百年來他們過着貧實而又寧靜的生活,祖祖輩輩在悠遠寧靜的山寨總過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們一邊勞動一邊唱着山歌,精神富足,時間的經緯度拉出樸質而遼闊的年輪。
![]()
(圖片來源:南谷生活)
而關於這被時間眷顧的遠山秘境,被一位名為金平的攝影家用鏡頭不急不慢的記錄了12載。他記錄下了濮人們原生態的生活,也記錄下了那些即將失傳的手藝,一曲如歌的行板終成錦緞,於2018年5月27日在成都·南谷藝術生活體驗館正式亮相,開展首天,便迎來了眾多來自攝影界、藝術屆以及文藝圈的嘉賓。
金平攝影作品
展廳一角
多年前,金平因為攝影去到雲南,沿着茶的演進版圖出發,漸漸地,一幅古老民藝的版圖展示在他的面前,獨有的物產、材料及工藝,傳承數百上千年的古法造紙、柴燒、染織等民間技藝,以及那些鄉鎮村落的手藝人,他們自然而然的存在着,是農耕社會一個鮮活的組成部分,散發出既樸素且讓人驚嘆的慢作之美。
此次影像展便是選用傣族人生產的傳統手工紙作為影像介質。傣族的純手工造紙是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活化石」,這種因造紙的天氣、溫度、氣候及做紙人心情不同,有着不可控而又奇妙的隨機狀態,過程極為複雜,因純手工產量也極為稀少。影像所在地與紙張原產地的疊加重合,讓影像本身具備了一種歸屬感和熟悉而立體的場域。
金平攝影作品
![]()
展廳一角
而本次展覽中的「時間作物」生活方式展則是以濮人影像為場域,植根雲南風土人情、生活形態及少數民族手藝、精神信仰,重塑當代物的精神信仰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個小小的物件,一次影像展,無非以管窺豹,而從透顯出的一斑之中,亦可獲悉一個東方少數民族的精神世界與生活日常。
展廳一角
「願」
「知竹茶室」
「輪迴」
展覽現場共呈現「輪迴」「願」「知竹茶室」等一系列生活藝術裝置。其中「願」燈光裝置靈感來源於孔明燈,供燈祈福,許下美好的願望;「知竹茶室」裝置,諧音「紙」和「竹」,一席茶室,一方天地。
近年來,南谷一直推行「藝術+」計劃的核心,不僅限於民藝範疇,通過尋找有能量的DNA,傳承、轉化放大這個基因的能量。南谷提出,物的信仰,在於它所確立與倡導的精神價值觀與生活行為信仰。
板江壯族手藝人
板江壯族手藝人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還邀請了雲南廣南縣板江村手工藝人來到現場,身着民族服裝,為大家展現她們那裡「一針一線,一人一物」的生活狀態。
「Kou」手工編線編織器
現場還有一個名為「Kou」的古老手工編線編織器,板江壯族手藝人在展覽現場為大家演繹多種不同的編法。
本次展覽分為「大畫幅影像,創作時光之美」、「造作時間,生活藝術裝置」、「時間賦能,生活作家」、「手工之美,在場體驗」4個章節,內容緊湊豐盛,不但是一個跨度12載,定位於雲南邊陲的影像展,同時也是一個基於手工民藝活態傳承的生活方式展。展覽結合金平濮秘原生態影像展,將藏在深山裡的工藝和少數民族民間特色挖掘出來,現場展覽以影像為線,串連少數民族民藝及手作物件,從人文、信仰再到生活日常,展現出了一個質樸而又美好的秘境世界。
![]()
合影(圖片來源:南谷)
展期將持續至2018年8月27日,期間還將舉行金平《濮秘》新書首發式、南谷四周年慶、首期民藝創客遊學項目分享會、板江創客民宿改造公益計劃發佈、城市合伙人「南谷薈」計劃發佈會、民藝活態傳承傳習體驗以及時間作物展覽攝影大賽等多項活動。
附:金平簡介
![]()
金平,南谷品牌創始人、當代攝影家、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馮驥才唐卡傳承項目成員。他長期專註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民俗人文題材拍攝,並且通過影像對傳統進行溯源和深思,在世界各地舉辦個人影像展覽數十次。
曾獲得《中國攝影》年度反轉片攝影十傑獎、首屆四川省攝影年度人物、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獎,並受中央電視台邀請參與錄製專題紀錄片《瘋狂攝影師》上/下集。
(澳門衛視西部機構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