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age Macao GlobalNews Help Mobile version
China China World Culture BuddhismNews

“2016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完满落幕

Source:澳门卫视西部机构 Author:澳门卫视西部机构 人气: Release Time:2016-11-09
Summary:1个半月 300余场活动 五百万成都市民参与 音乐之都 诗歌之城成为成都名片 2016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完满落幕 《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 CCTV新闻频道、CCTV财经频道、新华社、中新社、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

 

“音乐之都 诗歌之城”成为成都名片

 

   澳门卫视西部机构成都消息 (记者:李桦君)  《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CCTV新闻频道、CCTV财经频道、新华社、中新社、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央广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文明网、国际在线、环球网、中青在线等国家级媒体的大篇幅报道……

       一个多月的时间,包括大型交响诗歌晚会《花重锦官城》、“诗与远方”大型户外主题音乐节、诗意化的交响乐专场《大地之歌》、大型民族音乐剧场《寻找杜甫》在内的11场主体活动,300多场配套活动,总共吸引了超过五百万人次成都市民的欣赏参与……

       昨晚,由中央民族乐团和成都民族乐团历时两年联合打造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场《寻找杜甫》在锦城艺术宫结束了连续两天的演出,这也是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广新局、成都市文联、四川音乐学院主办的“2016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的闭幕演出。该剧首次采用大型民族交响音乐塑造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艺术形象,以民族音乐剧的形式表现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这在中外舞台和整个音乐界尚属首次。

       在整个“2016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当中,音乐贯穿了诗歌季的每一场演出:用歌唱的形式来表达诗歌,用音乐来为诗歌伴奏,用音乐作为背景来朗诵诗歌,也有用交响乐演出来表达诗意境界,还有综合艺术形式来营造诗歌氛围的。更重要的是,300多场配套活动覆盖了整个成都各区县,在高品质的音乐活动惠民的同时,群众音乐修养和音乐爱好不断提高,欣赏音乐、享受文化正在成为成都的城市消费新时尚。正如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星星》诗刊主编梁平所提及的,“音乐与诗歌,在成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市民有认同感、有亲近感,这次活动的展示,为成都市民提供了高品质享受的一道盛宴。我相信,这样的活动坚持下去,‘音乐之都,诗歌之城’将会成为成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符号,成为成都的名片。”

 

为什么要做“音乐诗歌季”?

       近些年,音乐演出在成都层出不穷,诗歌朗诵也超越了星星之火,可是将音乐与诗歌融合在一起,这还是头一遭。在“2016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中,市民们所看到的,全部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音乐演出。廖昌永、唐国强、濮存昕、乔榛、季冠霖、吴碧霞、敖长生联袂带来的《花重锦官城》大型交响诗歌晚会,李泉、霍尊、叶蓓、陈粒等领衔的“诗与远方”大型户外主题音乐节,荷兰阿姆斯特丹交响乐团和川音交响乐团演绎和展现马勒创作的交响性套曲作品《大地之歌》,中央民族乐团和成都民族乐团联合打造的大型民族音乐剧场《寻找杜甫》……还有经典诗意音乐作品回望、中国古诗词吟诵音乐会、歌剧《薛涛》音乐会、吉狄马加个人诗歌朗诵会、“醉吟唱晚”诗与乐大型民族音乐会等等,在这一个本月的时间内,这300多场精彩纷呈的音乐诗歌盛宴轮番上演,让全场都洋溢着音乐诗歌季的节日氛围。
 

为什么要做“音乐诗歌季”?
       
因为成都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音乐与诗歌,作为这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需要有这样的活动助推和深度开发。“音乐的成都有国内、国际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拔尖人才,有形成规模的民间音乐制作、演出团队,有四川音乐学院这样值得骄傲的音乐人才队伍和音乐作品的孵化基地;诗歌的成都更是如此,有深厚的传统、有中国新诗百年各个时期成都留下的诗歌记忆,尤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成都的诗歌在中国诗坛举足轻重,优秀诗人辈出、队伍浩荡,在国内、国际舞台上都有卓越的表现。”梁平感叹道,音乐与诗歌,在成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市民有认同感、有亲近感,这次活动的展示,为成都市民提供了高品质享受的一道盛宴。“我相信,这样的活动坚持下去,‘音乐之都,诗歌之城’将会成为成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符号,成为成都的名片。”

       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戈尔一针见血指出,这么多年,把音乐诗歌文化集中展示,对社会来讲影响力是空前的。“音乐诗歌季作为一个集中展现音乐和诗歌的,时间长,演出多,艺术样式丰富,演出形式多样,各种层面群众接触很多,对打造‘音乐之都,诗歌之城’,肯定是积极推动作用。”他用了一个诗意化的语句来解释为什么要做“音乐诗歌季”,“让音乐为诗歌插下翅膀,让它更加高高的飞翔。”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也有自己的看法,“你们成都不是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吗?‘音乐诗歌季’就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文化、文艺创作,必须要呵护和支持这样有创意的东西。”在他看来,中国民族文化都是从诗歌起源的。“我们整个文字的形成、语言的形成都是从诗歌开始的,今天的生活也不能离开诗歌。或者我们能多背一些诗歌,那我觉得生活的品质就会不太一样吧。”

       从古至今,音乐与诗歌就是不分家的。古时候的《诗经》就是很早的诗乐结合方式,宋词古时候也是用来唱的,包括我们现在认为很多的吟诵,其实当时都是吟唱。这种诗与乐的结合方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其他很多地方,像印度、莎士比亚的诗歌和戏剧等,都有传统。著名音乐美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锺恩认为,诗与乐结合的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歌与歌词,如果这样的话就把二者割裂开来了。“实际上,它们(音乐与诗歌)不仅在形式上经常合作,在高层次的境界上更是相通的。音乐当中充满着诗意的情绪,诗歌当中也蕴含着音乐的美与节奏。只有在高层次上把二者相融在一起,才是诗与乐好的结合方式。”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更是表示,灿烂的诗歌给我们征服世界的勇气,尤其是古典诗人诗歌的想象力至今还让后人仰望。“我有一次去杜甫草堂买了一本诗集,很薄的那种。读了之后,我回到北京马上购买了一套杜甫全集,让人不得不为古人的才气所敬佩。我在想,是不是要写一个杜甫题材的交响音乐作品。”

 

为什么要举行300多场活动?

       昨晚,锦城艺术宫里座无虚席,当演出钟声敲响,舞台灯光闪耀,21个边长2米的格子里都安排了2-3名演出人员。清透的帷幔将主舞台和格子背景隔开。如此别致的舞台布局,让现场所有观众眼前一亮。经过《田园》《离乱》《梦想》三个篇章的表演,最后,无数张杜甫各种肖像图构成的“寻找杜甫”四个大字慢慢显现,时长90分钟的表演也圆满画上句号。帷幔缓缓升起,格子里的演员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鼓掌,久久不息……这是“音乐诗歌季”闭幕演出大型民族音乐剧场《寻找杜甫》的演出现场。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音乐诗歌季”给成都市民带来了11场主体活动,300多场配套活动。按林戈尔所说,“这个活动,对社会来讲影响力是空前的。”

       数目众多的高水准、专业的音乐诗歌表演,能够让成都市民音乐修养和音乐爱好不断提高,让欣赏音乐、享受文化正在成为成都的城市消费新时尚。中秋节三天假期,成都博物馆就接待观众10万人次,方所书店等各种阅读环境舒适的书店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各种音乐演唱会流行音乐节门票经常是一票难求,11月的一场流行音乐演唱会门票国庆节前已经售罄,成都作为全国演艺票房“第四城”的地位进一步的巩固。“尽管市民的素养不是靠一、两个活动来提高的,但是有意义、有影响力的活动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成都的诗意生活已经被广泛认同,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一个鲜明的标志。”梁平细细数来,现在成都几乎每个月都有三到四场有关诗歌的活动、各个层面、各种规模的诗歌朗诵在成都遍地开花,已经进入百姓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这次‘诗歌音乐季’,吉狄马加、叶延滨、张新泉的专场诗歌朗诵,展示的是高端,场场爆满,互动场面感人至深。我认为这就是成都市民诗歌素养培育和营造的氛围,也是这样的高端活动做出的引领。”

       除了高水准的演出之外,这次“音乐诗歌季”更是破天荒让诸如成都民族乐团这样的专业院团,走到街道上,来到市民身边表演。在太古里、春熙路、宽窄巷子等等成都标志性场地,不时都会聆听到最优美的现场演奏。换做平时,这些身着漂亮礼服的演奏家,只会在音乐厅这样的专业场地演出。这样一来,参与的受众面和流动性很大,不是一万、两万的市民参与,而是有更大的受众面。成都民族乐团团长肖鹰坦言,现在还有商区,希望乐团能到他们商区演出。“全部都是在著名商业区,观众是流动性的。但是他们的反响很好,评价很高。这个城市随时能够充分听见、看见城市的音乐氛围,鼓励这种活动形式能够常态性地在成都生根发芽,让市民随时能够听到各种形式的演出,培养和提高市民的音乐素养。总的来说效果很好。”试想在若干年后,成都能像美国纽约、日本东京、法国巴黎、中国上海那样,在地铁、在商业广场、在地标建筑,都能随时聆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那成都人会是何等的幸福?

       其实,亲自参与到“音乐诗歌季”的成都市民已经感受到幸福的滋味。“那么精彩的表演,那么多的艺术家,平时都只有在电视上看到,没想到这次能够在现场观看他们的表演,让我特别的激动,希望能够有机会多看几次现场的音乐演出。”9月25日双流体育馆上演的《花重锦官城》大型交响诗歌晚会,46岁的环卫工人赵佳琼出现在现场,直到现在都非常兴奋。而53岁的教师龙清明,则对表演艺术家高水准的诗朗诵赞不绝口。“大家就是大家,听他们的诗朗诵,那种韵味简直太让人舒服了。而且交响乐团的演奏也非常棒,真的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诸多市民都是第一次进入剧场欣赏这些优秀的演出,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可贵的一次体验。

 

为什么要邀请世界优秀的交响乐团?

       10月19日晚,荷兰阿姆斯特丹乐团携手川音交响乐团、成都交响乐团,在指挥家彼得·桑塔的带领下,携手女中音歌唱家梁宁、男高音歌唱家王丰以及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陈响,在锦城艺术宫上演“诗意化交响乐专场音乐会”,演奏了著名作曲家马勒创作的《大地之歌》,让蓉城观众在交响乐与唐诗的完美融合中,生出对人生无尽的感慨……

       看着舞台上交响乐团对《大地之歌》精彩的演绎,舞台下的林戈尔感慨万千。在他看来,《大地之歌》作为“2016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的重头戏,承载了太多的期望。“这其实是个‘洋为中用’的概念,外国作曲家写中国诗意化意境的交响乐,本来就不多,而这次外国乐队来成都演奏,更是音乐诗歌季的亮点。这个作品是经典的,演奏,包括歌唱家,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对于成都打造“音乐之都”,林戈尔有自己的见解。“音乐之都,除了独有的文化艺术在这里深发之外,要把世界一流的交响乐、音乐作品,引进到成都来。一个‘独有的深发’,一个‘一流的引进’,两条腿走路。”引进世界优秀的各门类音乐艺术作品,这在大艺术概念下,对成都打造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文化氛围能起到应有作用,“引进荷兰阿姆斯特丹乐团演奏的《大地之歌》,是一个非常棒的开端。”当然,除了把世界一流的音乐引进来,还要让成都独一的音乐走向世界。“我们要打造拥有‘四川风格、成都表达’的作品,包括我们川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林戈尔举例说,“薛涛、卓文君、古蜀大乐坊等等,本土的纯音乐作品和人物表现的歌剧作品,都要打造。王建墓出土的文物考古乐器,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世界独有的‘古蜀大乐坊’。这就是我们需要走向世界的独一音乐。”

       在濮存昕看来,从本地生长的最重要。“我们可以请来国内、国际具备更高雅视觉欣赏的剧团,活跃这个市场,让我们审美的眼光,像北京像上海,不比他们差。”濮存昕坦言,“见识”是很重要的,“没有看过,我们就可能会有审美上的差距。所以需要做长期的策划,用真正的专业水平,吸引观众走进音乐厅、走进剧场。”将成都打造成为“音乐之都”,务必将要把成都与世界连接起来。“成都是很适合的城市。一方面它有很丰富和深厚的传统和资源,包括成都的方言、川剧、藏系文化、都江堰、佛教传统等,很多原生态资源可以采用和开发。另外一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用一种包容的态度来对待文化的传承和新生,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优势,有了这种包容的态度才能成为大文化,因此也是成都打造音乐、文化之都所应该有的态度。”对于瞿小松提及的“包容”,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非常赞同。“其实成都不仅是‘四川之都’,更应该是‘西南之都’。我们应该更大气,更包容地接纳所有优秀的、积极的事物。之前有‘西北风’,包括音乐、文学、电影。其实我们成都更具备这样的条件,但是我们需要包容地接纳所有民族的、乡土的、民间的音乐,这样才能展现‘音乐之都’宽广的胸怀。”徐新建再三强调,“本土性”和“多元化”是打造“音乐之都”必不可少的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举办高品质的音乐诗歌季,在激发大众音乐爱好和文化消费的同时,营造出来推动音乐产业和文创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的营商环境,引起了国内外艺术家、歌唱家,以及音乐创作人、制作人、经纪人和音乐企业的关注,表示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成都音乐产业发展,多家国际和国内的领军音乐企业已在积极对接落地成都发展事宜,有力的推动了音乐产业和文创产业资源向成都聚集、孵化和发展。
(来源:成都市文广新局)

Editor:澳门卫视西部机构
HomePage | Macao | GlobalNews | Help

 PC version |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