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age Macao GlobalNews Help Mobile version
China China World Culture BuddhismNews

澳门卫视专访:文化传媒弄潮儿 翰声文化总监曹卫平

Source:澳门卫视 Author:刘继明 人气: Release Time:2017-03-31
Summary:澳门卫视专访报道 (记者 刘继明)2017年春节期间,一位年愈五十的壮年人来到重庆市合川区古楼镇一个叫天子村的乡间,在临近嘉陵江边的八爪山上,他神采奕然地迎着早春的和煦阳光,遥望蜿蜒南去的嘉陵江,浮想联翩。他,就是从这里走向军旅、走向书山学海、

澳门卫视专访报道(记者 刘继明/李桦君)2017年春节期间,一位年愈五十的壮年人来到重庆市合川区古楼镇一个叫天子村的乡间,在临近嘉陵江边的八爪山上,他神采奕然地迎着早春的和煦阳光,遥望蜿蜒南去的嘉陵江,浮想联翩。他,就是从这里走向军旅、走向书山学海、走向中国至高无上的传媒平台,再以其深邃的视角,延伸到海外传媒纵横坐标的时代弄潮儿——如今担任重庆翰声文化传媒集团机构总监的曹卫平先生,登高望远,一连串的幻影,让他回顾起自己37年来,由此起步的心路历程。

在“个个摄影,人人媒体”时代,作为资深媒体人的曹卫平谈到企业文化建设与文化传媒责任时,饱含深情凝视远方(摄影 王红)
       依稀记得儿时的一首歌,有着“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嘉陵江上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的句子,一生总在耳边回响,激励着自己一生的壮志情怀。  十七岁,梦一样的年华,正是“祖国建设跨骏马”的加鞭时代,幸运便眷顾了这个还未曾规划人生的飒爽少年,他就要离开嘉陵江,到“昆仑山下”!那是一个让男儿英姿焕发的历练沙场,让他去陶冶、拼搏、战斗、立下功勋、铸造人生丰碑,经历了激情放歌近十年的绿色岁月!

曹卫平曾作为战地记者与同为军事记者的同行相逢在老山战壕。从左至右依次是刘铁生、王红、柳军。(摄影 马新声)

曹卫平随他当年的部队首长宫永丰(时任兰州军区第四十七集团军政委)在战壕里(摄影 马夫)
       从在原兰州军区第四十七集团军担任报务人员到从事影视宣传工作,再到保家卫国的老山前线、对越自卫还击防御作战的战地记者,曹卫平用镜头或笔端,记录了红星闪烁的军旅故事,讴歌了震撼心魄的血染风采,抢拍了许多珍贵的战地军事资料,参与中央电视台关于老山前线的众多专题报道节目。那些在战火硝烟中铸造的英雄丰碑屹立青山,曹卫平与同行为其镌刻英雄史诗;更多与时代同在的无数个如徐良、顾金海那样的名字,由他们为“他们”撰写群英谱。曹卫平不顾生死深入战地的火线坑道,拍摄战场的系列珍贵影像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军史实战的内容,曹卫平自己也因此多次立功受奖,并被授予“战地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曹卫平复转地方后,继续从事传媒行业,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半月刊《现代文明画报》总编室、记者部主任;其更加纯熟的采写能力凝结出的长篇通讯《人的特殊性在于有精神一一访四川省省长肖秧》等文章影响深远。其主编的《世纪辉煌》(有上中下三卷,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的李源潮担任该丛书编委会主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多奖项。

曹卫平亲近在由翰声文化企业捐赠伫立在重庆磁器口正街的《磁器口更夫》前(摄影 王红)

曹卫平亲近在由翰声文化企业捐赠伫立在重庆磁器口正街的《磁器口更夫》前(摄影 王红)

曹卫平亲近在由翰声文化企业捐赠伫立在重庆磁器口正街的《磁器口更夫》前(摄影 王红)
       中国申奥期间,一部反映海内外华人期盼奥运在中国的文献作品——曹卫平与他人合作策划并组织编著的《让奥运圣火燃烧在华夏大地》(由香港实业家霍英东题写书名)诗书画影,其厚重经典的图册作为国礼赠送奥委会官员,在莫斯科被媒体广为报道、传颂,使得家乡媒体《华西都市报》、《重庆电视台》、《合川日报》等多以“曹卫平为重庆人争光”为题报道转载。

位于江城合川的早年翰声书画社
       曹卫平在调任《人民日报》工作期间,采写的《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等数不胜数的美文传扬远播;他为家乡重庆合川提炼的区域口号“多情三江水,好客合川人”的词句得到当地政府的具体化实施,并以此为题配以图文,整版刊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得到故乡民众的赞许。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把自己的追求视角投放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如与著名陶艺家何跃合作,创意并实施落地在重庆的大型雕塑《更夫》、《磁器口故事》等艺术品伫立于磁器口,被有关方评为景区最受游客青睐而与之合影频率最高的艺术品;由他担任首席顾问的翰系农产业企业荣获得重庆市四连冠的养猪行业状元;由他规划并合作的电视剧《黄埔情》曾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时间播出;由他参与策划并共同摄制的电影《北京纽约》,由新锐导演李晓雨执导、由电影界亚洲第一摄影师美誉的杜可风掌机摄影、并由著名演员林志铃、刘烨、江疏影主演的电影在海内外院线上映后,获得好评如潮;他创作的摄影作品《难舍难分》,诗作《雨夜,别忘了带仐》,散文《艺术之子》、《学者智慧耀翰声》、《家乡的毛蜡烛》,《用心,方可为序》(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获得读者追捧。他的事迹被收录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专家人才库》第二卷第1345页上。

曹卫平为“翰声杯双月评”一等奖获得者颁奖情形(摄影 张东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在人生站立的至高点前,曹卫平的目光又聚焦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焦点上:1939年创立的翰声书画社令他魂牵梦绕,曾在抗战期间作为陪都而大放异彩的重庆,一时名人荟萃,同时也使得重庆以北的合川,因钓鱼城、三江汇流闻名而吸引众多名流前往。徐悲鸿等画坛巨匠也常到此地写生访友,集纳了一批丹青圣手,从而促成重庆书画作品装裱业的繁荣,江城翰声装裱在当时的重庆可谓首屈一指,独领风骚。当年齐集重庆的全国名流大儒,高官显贵,经常齐集翰声书画社弄墨挥毫。尤其是刺杀北洋军阀孙传芳的施剑翘,当时也来到合川,发起、参与献金捐款购买飞机,以号召全民参与抗日活动成为佳话。其间,她也经常到书画社与社会名流贤达人士欢聚一堂,并成为翰声书画社创办人曹湖萍、周北溪两郎舅的莫逆之交。

曹卫平在重庆迎来著名军事记者,他的战地战友一等功荣立者王红(中),(左)为同是战友的邱少云烈士侄儿邱光忠(摄影 曹缘)
       继承和发扬这样凝聚历史厚重的文化祖业,曹卫平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与分量,经过多年来的呕心沥血,翰声文化已成为致力于文化传媒建设集规划、投资、协调、管理的企业机构,她以发掘、整理、弘扬、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己任,走上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辉煌之路。早在十多年前,翰声企业便曾运作邀请俄罗斯国防部红星歌舞团到重庆隆重演出,其后,又请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台湾交响乐团来山城献艺,中国残联艺术团携《千手观音》前来表演,《牡丹亭》、《复兴之路》大型演出团队到重庆演出……这些文艺交流活动,都是翰声文化传媒企业一曲曲高昂主旋律的曲谱集结。

中国著名翻译家(国内家喻户晓的《卓娅和苏拉的故事》也是由他译成的中文)知名教授杜承南说:曹卫平很有创新精神,准备的空间很大,敢于尝试与突破(摄影  司马策风)
       而今,身具美国职业摄影师协会会员,翰声传媒公司董事长,翰声文化总监的曹卫平先生旗下,已列阵有翰声书画社、翰声速记服务公司、翰音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重庆三美展示有限公司、西南影视文化艺术中心、西南特卫调度指挥中心等企业机构,其业态涉及咨询、传媒、科技、工艺、经纪、演艺。成功运行了大型会议、比赛、展览、培训、演出等活动。其翰声管理咨询顾问平台、翰声绣园、翰声户外俱乐部、翰声航空(航拍)俱乐部、翰声文化艺术团、翰声文化进百家系列活动等特色项目,精彩纷呈。
       曹卫平和他的同事及伙伴们已将翰声的“翰门声誉”传扬在浩瀚间,一系列翰声文化品牌产业及产品,早已涵盖文化市场的方方面面,而今翰声的触角,已经纵横在大陆和海外,显示着翰声事业的蓬勃生机。人民日报社原社长、著名书法家邵华泽将军特亲笔为翰声文化题赠“翰声传媒”,以示勉励。
       曹卫平与他当年在原第47集团军从事影像宣传工作的战友《珠海特区报》图片总监王红、《华商报》总编辑张富汉、《解放军画报》社社长柳军、中央电视台资深记者陈耀文、国务院军转办《中国转业军官》杂志首席摄影记者梁子(著名女摄影家)等我国传媒行业大伽达成默契,共同行进在传媒产业的正途上,协力同行,耕耘在传媒文化的沃土中。曹卫平则熟练地驾驭起翰声文化传媒企业的船队,扬帆远航。
       故乡早春的阳光照射在曹卫平壮实的身板上,在身后勾画出金色轮廓的剪影。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他的回顾:那是他的事业助手万秋从非洲赞比亚首都卢萨卡打来的越洋电话,她向他报告:翰声文化赴赞比亚共和国代表团秋韵演出团队,为该国打造演出的华人春节晚会大获成功,90多岁的该国开国总统卡翁达也莅临演出现场观看……遥望远方,曹卫平先生露出自信的笑容!
(澳门卫视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Editor:刘继明
HomePage | Macao | GlobalNews | Help

 PC version |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