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卫视 成都报道(记者 李桦君)6月10日,第六届非遗节拉开帷幕。按照“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的主题,以“世界风、中国节、中国戏、中国艺”为主线的各项活动也相继拉开序幕。独具特色的非遗系列大展、高手云集的非遗竞技活动、充满异域风情的国际队伍展演……让成都人民真真切切品尝了一盘非遗“盛宴”。据记者了解,10日、11日共有近10万人次来到非遗博览园主会场参与各项节会活动,感受非遗魅力。
回顾《公约》践行成就 再现非遗节十年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发展非遗,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系统向公众介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理念和成就,以及中国和成都在履行《公约》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本届非遗节专门设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展、中国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回顾展和成都国际非遗节十周年回顾展,通过图文展示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展陈形式,以“世界风”为主线,从介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体内容,到展现文化部、成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积极行动。
《保护非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展位于五洲情会展中心一楼,蓝白相间的整体色调,显得既简洁大方又庄重肃穆。据了解,该展览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重点展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的重大举措和保护成果。
在该展览区域,民众可以了解《公约》诞生经历了慢长历程,从1966年《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直到2003年《公约》通过,经历了整整37年,才最终形成。在该展览的第一单元详细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共42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365项,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47项,优秀实践名册17项。其中,中国共入选39项,代表作31项,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
在该展览区域,重点展示了2003年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古琴艺术。古琴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艺术并不仅仅指古琴这种平置弹弦乐器,它由琴制、琴弦、琴谱、琴曲、琴史、琴歌、琴社和琴派等构成。在展览现场,详细展示了古琴制作各种工具和制琴的步骤,同时还有古琴艺术节现场表演,吸引了众多关注驻足欣赏。
展览第二单元为保护非遗基金情况介绍。据了解,截至目前,护非遗基金共支持了105个国家的137个非遗保护项目,支持资金总计21,613,455美元。第三单元通过巨幅地图明确标注了《公约》172个缔约国家分布地理位置。通过点击地图旁边的电子触摸屏,每个缔约国的基本资料就显现的了出来。在该展览的最后一单元,展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政府间委员会会议情况。政府间委员会会议自2006年以来,共召开了11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为:审查缔约国履行“公约”情况、审查申请列入名录的项目、审查国际援助申请等。
中国履行《公约》回顾展
中国履行《公约》回顾展,白色和暗红搭配的整体色调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展既有明显区分又能整体协调。
在《公约》公布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高度赞赏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保护工作,先后加入了《保护非遗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变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并颁布了《非遗法》。十多年来,中国政府秉承着《公约》精神,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记者在现场才看到,该展览分为中国加入《公约》与申报非遗名录之路、建立非遗保护传承的法规政策体系、设置专门的非遗保护传承职能机构、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理念、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等五大版块,共分为:回顾历程 不忘初心、健全法规 保障有力、完善机构 夯实基础、多措并举 精准有效四个单元。
在该展览中,观众可以了解到2004年中国加入《公约》,是第6个加入《公约》的国家。截至目前,中国共有39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在该版块,选取了2011年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中国皮影为案例进行重点介绍。来自中国成都皮影博物馆的展品和表演人员现场制作和表演,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地方。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造型精美、操纵技艺精湛、唱腔优美、剧目丰富,在世界传统表演艺术中独树一帜,经过千年沧桑岁月的历练,铸就了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光影传奇。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成都皮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皮影种类最全、数量最多、品质最优的专题博物馆,藏有10万余件皮影和皮影雕刻工具、演奏乐器、影卷和民间艺人演出影像资料。馆内设有6个展厅,面积达600平方米,并设有皮影基地、皮影雕刻班和皮影表演队。
在第二单元,观众可以了解到,我们国通过出台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和制定一系列非遗保护传承的政策从政府层面来保证《公约》的践行和实施推广。
自2005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法规,2011年颁布《非遗法》,标志着中国非遗保护工作走上了依法保护、科学保护的阶段。同时,我国建立了“国家+省+市+县”4级非遗 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建立了坚实基础。此外,中国还设立非遗专项资金,从财政上支持非遗保护。据悉,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截至2015年,已累计投入42亿元。自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向每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传习活动资助,2016年增至每人每年2万元。各地省级财政也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15年度共计投入3.338亿元。最后,我国还设立“文化遗产日”,推行非遗保护。为提高全民文化自觉意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中国政府将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2006年举办了首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为全面加强遗产的保护,今年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第三单元则介绍了我国非遗保护体系的机构设置。我国各级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职能机构,建立了专业的非遗保护工作队伍。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在文化厅(局)设立了非遗处,31个省(区、市)、223个市、1291个县成立了本级非遗保护中心。全国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兼职人员达到近2万人。第四单元则介绍了我国传承非遗的理念。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树立“提高中保护的理念、走进现代生活的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态保护理念”。为了让人们直观理解非遗保护理念,专门选取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和成都漆艺进行活态展示。醴陵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中心2014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样,成都漆器厂也是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在该展览的最后一个单元,则更加详细介绍了我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举措。我国非遗保护的四大保护举措根据非遗项目的属性、特点、保护传承情况,分别采取抢救性保护、传承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等保护举措。
文化部十分重视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2003年,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开展全国非遗普查工作;2015年,全面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作为抢救性保护案例,在展览现场通过模型展示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国唯一一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项目。为推进木偶戏后备人才培养,福建省文化厅牵头制定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从培养挖掘从业者、潜在从业者和欣赏者等三方面着手,提高福建木偶戏内在存续能力,改善其生存环境。目前,福建木偶戏已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2012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该案例也作为我国传承性保护的典型案例在展览现场展出。绵竹年画则作为生产性保护案例在现在进行展示展销。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08年10月经文化部批准而设立,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以民族整体文化为保护对象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是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内容,包括羌族的建筑、民俗、服饰、文学、艺术、语言、传统工艺等方面的代表性项目及其相关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展览现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整体性保护案例,现场对羌年、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古羌水磨漆艺、平武羌绣、羌族草编、古羌茶艺等项目展示展演。
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十周年回顾展
经过成都市的积极争取和精心策划,2006年,文化部批复同意在成都举办国际非遗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是继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后,国务院正式批准的第四个国家级、国际性文化节会活动品牌。成都国际非遗节是国际社会首个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是四川省乃至中国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级文化节,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的国内唯一的国际文化节。
在该展览,突出展现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举办国际非遗节十年来,积极履行《公约》的重要成果。回首十年,成都国际非遗节已经形成了国际会议、非遗大展、非遗展演、社区实践等品牌活动。同时也是这四大板块为展览纲要,介绍成都在履行《公约》方面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在探讨保护理念和方式,共享大型文化活动,提高保护意识,推动非遗产品贸易,交流互鉴等五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意义。
据了解,成都目前已有134项非遗项目被纳入了政府的代表性项目名录得到保护。承担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的传习所、传习基地、优秀实践单位、传承基地学校遍及成都各地。成都开展的非遗传播推广、传承教育、生产性保护和社区实践行动,使非遗项目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赋予了成都这座城市活的文化灵魂和不竭的创造源泉。
目前,成都市涉及传统美术、技艺、医药类非遗项目共71个,年总产值逾200亿元,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非遗项目有郫县豆瓣、水井坊酒、邛茶、花秋贡茶、川派盆景、怀远藤编、蜀绣等10个项目,容纳就业人员6万余人。以非遗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有7个,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将助推成都文创中心城市建设。
在这该展览区域,道明竹编、丁知竹作为生产性保护案例在现场活态展示。
道明竹编经2000多年的传承发展,现已创新发展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其中尤以立体竹编见长;既有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也有赋予了审美情趣的工艺品。目前,道明镇有竹编协会1个,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大户10户,竹编手工艺人300余人。同时带动周边乡镇,幅射成都区(市)县形成了竹编产业片区,崇州市片区内从业人员5000余人,2016年竹编产值8000余万元。2011年12月,道明竹编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丁知竹”竹编创意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道明竹编”传统技艺为基础,从事竹材料创意产品的研发、创作、生产、传承类培训和传播类体验等。秉承工匠精神,兼容各派工艺技法,融入现代创意理念,让传统竹编技艺在现代化进程中得到保护和传承。
此外,随着主会场活动举行,遍布成都各地的9大分会场和非遗展演进社区活动也相继开展。作为本次非遗节的亮点活动,传统表演艺术进社区交流展演,将走进成都市22个区(市)县的326个基层社区,实现群众零距离的接触非遗,感受非遗魅力,体验非遗文化。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覆盖面之广,演出队伍之多,创历届之最,让非遗节真正成为“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