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Page Macao GlobalNews VideoCH MSTV Live Picture Help Mobile version
China China World Culture Sports BuddhismNews Trave Movie&TV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Source:澳门卫视 Author:刘继明/李桦君 人气: Release Time:2017-07-02
Summary:(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澳门卫视 成都报道 (记者 刘继明/李桦君)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本次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据记者了解,此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

(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澳门卫视 成都报道(记者 刘继明/李桦君)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本次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据记者了解,此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转变工作方式,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
       此次大会将出台《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并发布《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成都市各区(市)县产业发展政策汇编》。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
       有关研究表明,制造业每投入1美元带动经济增长1.8美元,每产出1美元带动其他领域产出3.6美元,在三次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
       据介绍,成都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加快构建产业体系。
       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提升产业层次。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 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
       据了解,从全国范围看,成都科教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创新能力不弱,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43%,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26%。根本原因在于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机制缺乏活力。
       创新是新一轮发展的源动力,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企业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能够促进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和合理配置,推动创新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实现服务高新技术项目、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目的。
       政学研产用要形成战略同盟和利益共同体,共同构建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的高新技术服务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集聚运用和创新成果转化,打造高新技术服务机构汇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效、技术交易市场活跃的西部科技中心。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 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
       金融中心具有金融资源聚集和金融服务辐射的基本特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都先后被赋予西南地区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功能,在国家金融版图上的地位不断凸显。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
       一手抓金融服务业做强做大:大力发展金融总部,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一手抓金融服务能力创新提升: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在大力支持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迅速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协作和大数据技术运用,构建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和金融风险监控预警平台,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重点领域潜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社会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
       文创产业既是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又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当今世界已进入文化全球化时代,城市的竞争高度往往由城市文化的创造力传播力决定。
       杭州2016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2541亿元,占GDP的21%,成都两项指标均不到其1/4。成都将以杭州为标杆,按照“集群发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领”思路,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大力提升文创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力争2022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
       成都地处西南内陆,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开放总体水平不高,不仅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也落后于同处内陆的重庆。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成都从内陆腹地变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成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主必须动运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坚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全方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成都智造”“成都服务”走出去的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增强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
       历史上的“蜀道难”,主要是行路难,但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难”的内涵已演变成了货物集疏难、要素流动难。成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物流综合成本高。
       2、商品物资难进难出仍然存在。
       3、城市“最后100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终端物流配送问题仍然突出。
       必须正视差距、追赶超越,着眼建设国际性的生产要素配送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最具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
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定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优化,推动城市产业高点起步高位布局。
       坚持以重大功能设施引导城市产业布局,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
       坚持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大力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成都市委市政府将出台“产业新政50条”,重点就是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要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贴近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长远需要、贴近产业和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大力推进“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绿卡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提能行动,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要创新技术要素供给
       增强活力,支持新经济发展。要建立集成转化运用平台,大力引进创新团队和前沿技术,支持培育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智造经济、创意经济,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强技术要素源头创新。全力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高校创办国际校区,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建与成都长远战略契合的学科和院系,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能源互联网、先进核能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工程落户成都,全力争创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要创新土地要素供给
       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土地供给由注重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切实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坚持区域导向。围绕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园区定位,优先保障产业功能区用地,引导企业在功能匹配的产业园区选址建设,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与城市空间调整、经济地理优化高度契合。加强土地统筹供应,鼓励区(市)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着眼产业发展需要自主开发公共物业,为入驻企业提供标准厂房、人才租赁房和医教配套设施等一揽子服务,提高企业入驻效率和土地集约开发利用效率。
       坚持集约导向。建立土地产出效益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挂钩制度,全面清理低效闲置土地,鼓励企业实施空间综合开发提高容积率,大力推广以物流成本为导向的紧凑式工厂布局,科学合理确定物流用地容积率,构建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体系,实现土地高产高质高效综合利用。
       坚持创新导向。完善工业用地弹性供给,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促进土地出让年限与产业生命周期、产出效益紧密结合。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动态调整工业用地出让指导价标准,对符合重点发展区域布局和产业目录导向的用地给予优惠,进一步降低优势产业、优秀企业用地成本。
(图片来源:川报观察)
要创新资本要素供给
       着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大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精准发力促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1000亿规模的成都产业基金,构建财政资金引导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系统联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运用产业引导基金,促进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产业投资和并购重组等各类基金支持新经济发展,鼓励和推动各类创新平台为有创新需求的企业和“蓉漂”人才提供服务,营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生态圈。鼓励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债融资,降低融资中间环节费用,实施鼓励直接融资的扶持政策、奖补措施,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
要创新信息要素供给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基于互联互通的智能制造能力、基于数据运用的资源配置能力、基于平台驱动的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争取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落户,布局一批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加快普及1000兆光纤宽带网络,超前规划部署5G通信网络,推动重点楼宇和产业园区免费无线局域网全覆盖,对重点数据中心、工业云、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企业执行优惠带宽资费并给予补贴。强化信息集成应用。加快制定政务大数据资源采集、共享开放、安全保障地方标准,搭建全市统一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按照市场化机制优先开放社会公众、市场主体关注度和需求度较高的公共数据,推动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支持企业和社会机构面向行业应用构建专业大数据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开展重点产业领域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
要创新能源要素供给
       四川是清洁能源大省,成都作为主要受端城市,能源价格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要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着力实施绿色、清洁能源转化工程。大力推行差异化能源供给模式。紧扣区域和产业发展导向,实施精准扶持、差别供给,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积极培育售电侧市场主体,开展增量配售电业务,运用优惠电力资源支持高载电产业发展和电能替代工程,探索建设智慧能源新区。
       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东进”“南拓”重点区域、重点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加快构建坚强智能受端电网,积极争取清洁能源供应增量,加快构建安全稳定、绿色智能的能源保障体系。
要创新制度供给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发展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让权力远离市场、公平普及万众,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
坚持问题导向
激发创业活力提振投资信心
 
       四月份以来,成都市委先后组织召开各界别各阶层代表座谈会,听取各方面对成都发展的建议,市区联动开展经济工作大调研,目的是沟通信息、解决问题、增强信心、促进发展。
要开展常态服务,提升政务服务的规范性、及时性和精准性
       为企业服务要秉持“三到精神”,既要“不叫不到”,减少对企业微观经营活动的干预和影响;又要“随叫随到”,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报告一次、责任到人、限期解决;更要“服务周到”,想企业之所想、谋企业之所盼,做到无微不至、关怀备至。要建立完善党政班子联系重点企业和定期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制度。
要强化政策集成,提升产业政策的可及性、稳定性和有效性
       产业政策是政府运用“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的系统集成和实质创新,系统梳理和评估前期产业政策,稳定有效政策、调整无效政策,市级层面侧重加强要素市场和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区(市)县侧重出台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激励政策。坚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配置,支持优质资源向优先产业和优秀企业倾斜。坚持以共建共享为导向,提高运用市场资源和公共资源招大引强、做大做强的能力。
要跟踪时代变化,提升经济工作的战略性、前瞻性和专业性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需要政治上的坚定性,又需要方法上的科学性,要坚决摒弃“惯性、惰性、任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善于用新发展理念和专业化视角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要克服官僚习气和大而化之的经济工作方法,改革内部运行机制,因事设岗、以岗择人、人岗相适,注重配强专业化班子,大胆选用专业化干部,确保专业干部覆盖每个地区和部门的关键岗位。要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态势,加强对央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独角兽”等企业发展战略的精准研究,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性、技巧性和可持续性。要建立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多部门协同的统筹招商机制,严把产业布局、项目准入和资源配置关,对招商引资作出实质性贡献的要大力表彰奖励。
要聚焦问题整改,提升立改立行的坚定性、责任性和时效性
       反映问题、发现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各区(市)县要主动认领,拿出能办先办、能支持全力支持的态度,尽快化解一批矛盾、解决一批问题。各级党员干部要养成雷厉风行的行为习惯,做到眼中有问题、脑中有思路、肩上有担当,不能常“作秀”、总“许愿”,真正把服务企业、解决问题抓紧抓实。针对企业长期存在的遗留问题,严格落实“销号”责任制,集中时间和力量为历史遗留问题“划句号”。针对生产生活配套率较低的问题,要促进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调整有效对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建设力度,把产业园区建设成现代化的城市新区。
要发展天府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支持创业的时代风尚
       成都市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天府文化,塑造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形象,培育一种城市气质、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时代风尚,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在成都求学、创业、扎根,成为一名新成都人;就是要让千千万万企业家放心投资创业,以成都为人生福地、安居乐土;就是要让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成就梦想、建功立业;就是要让每一位来蓉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新成都人,受到社会尊重、得到城市礼遇。
(图片来源:川报观察以及网络整理)
(澳门卫视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Editor:刘继明/李桦君
HomePage | Macao | GlobalNews | VideoCH | MSTV Live | Picture | Help

 PC version |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