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個古老的藝術門類。千百年來,以其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有才華者沉浸其中,從而創造了一座又一座巍峨藝術高峰。這一方面,給後來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趕超的目標,予人啟迪,催人奮進;另一方面,高山仰止,未免讓人倍感道路之崎嶇、跋涉之艱難。古往今來,但凡在書法領域取得巨大成就者,無一不是浸淫書道、樂此不疲、痴心不改、孜孜以求者,而且在他們身上都有着一種由先天靈性帶來並由後天苦功培育的化解融合的能力。 ![]()
王治林:歷史學家、書畫家。四川省青年文史哲研究協會理事長,西部四川美院副院長。1957年生。198O年因在史學文學方面的成果進入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副主編、主編。院團委書記。王治林學識淵博,文史哲經廣泛涉及,藝術(書法繪畫)造詣深厚,曾撰寫發表過大量學術論文、專著、書畫作品。作過百餘場學術報告。對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研究有獨到見解。《老子政治思想概論》、《日本帝國興亡史》、《論古希臘悲劇藝術》、《書道有道》等大量著作足見其學術功力。王治林6歲學書法,13歲學繪畫,五十餘年縱橫丹青墨韻,深得二王書法精髓,書風俊朗,氣韻古雅,功力深厚,是目前中國書壇少有的實力派書法家。少年時學習西畫,後研習國畫,融東西方藝術為一體,山水花鳥皆善,其作品被國內外數十家博物館藝術館及機構藏家收藏。亦作為國禮送給美英法日韓泰等國家。曾獲得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
香港美術家協會會員、磨名堂畫院藝術評審委主任王治林先生,是一位久違的知心好友。他為人沉穩大氣,沉靜少言,嗜書畫,好藝文,自小學書,數十年來,一日不懈,久久為功,漸有所成。未屆不惑之年,就屢有斬獲,名動書壇。
![]()
初見王治林先生作品,創作的書畫作品法度嚴謹,氣勢恢宏,行筆健勁,傳統功力深厚,具有一種很好的節奏美、形體美、氣勢美、和諧美,堪稱是「文章溢彩,翰墨流光」。當時我還以為是書界前輩耆宿所作。及至見面相知; 才知登峰造就年稍長者而己。
![]()
古人云:學書一須天分高,二須識見廣,三須用功勤。這正是治林秉持的學書信條。書法是心靈的跡化,是作者內在修養的外在反映,體現了書家的才情、性情,更體現了書家的人文道德水平。揚雄說,「言,心聲也;書,心畫也。」書境即心境,書畫的境界體現了人生的境界。當今書界有種不良之風,以怪為美、以丑為美,創作離奇者有之,書寫怪異者有之。然而任何藝術門類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法則,違背了規律和法則,只能走向謬誤,書畫也不例外。在一些光怪陸離的「書畫行為藝術」甚囂塵上、嘩眾取寵、大行其道的時候,治林先生不為流俗所惑,不為積習所蔽,以一種平和心、平常心、平淡心來從事書畫學習、研究和創作。正所謂:善學者明、善思者智、善行者遠。書畫之道,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勤於學、善於思、敏於行,勤練習、廣臨摹、博學問,積學乃成,方能筆精墨妙。
多年來,王治林先生在自己良好的天賦基礎上,墨海潛心,藝壇耕耘,師傳統,法自然,臨池不輟,硯耕不息,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功底。胸中有丘壑方能筆底起波瀾。書家作書的過程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精神素質、人文修養「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過程。他深諳其中道理,因此沒有居於一隅,就書學書,而是苦練內功,認真學習文學、哲學、史學、美學等知識,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陶冶情操,滋養身心,充實自我,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日積月累,書與畫功力漸有所成,逐步培育了自己的筆墨語言,形成了良好的藝術特色和作品風格,
書壇前輩常言,為書既需要尋門而入,更需要破門而出。先賢此言,知道者可謂是多之又多;做到者,可說是少之又少。尋門而入需要一種傳承的志氣和毅力,破門而出需要一種創新的功力和勇氣。是故,學書者往往成於傳承,也失於傳承;貴在創新,也難在創新。好的書家都有一個「師古、入古、出古」破而後立的歷程。治林先生為書上溯秦漢魏晉,下涉宋元明清,學古、尊古、汲古,但不拘古、守古、泥古,博今融古,根老蕾新,在我化為古和古化為我的離合轉化之間,把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畫不宗於一體,書不拘於一家,轉益多師,取精用宏,取眾之長成我之長,取眾之善成我之善,跳出藩籬外,不落窠臼中,很好的處理了收與放、守與變、破與立之間的關係,有效提升了自己對筆墨的駕馭能力、創造能力,充分展現了自己在書法創作中的主觀性、主導性、主動性,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才情氣質和精神氣象。
![]()
魯迅先生曾評價中國文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作為一門傳統藝術,書畫非形美、意美則無以感目、感心。書畫應當既有傳統美,更有時代美;既有共性美,更有個性美。書畫作品應該體現書家深厚的力度、嚴謹的法度、精準的尺度。南北朝王僧虔云:「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治林先生的作品既有傳統功底,又有現代意識,其書尚韻、尚法、尚意、尚態,書作的點畫線條,於虛實、藏露、疾緩、粗細、濃淡、正側之間,收放合度,造型生動,骨氣與逸氣並生,法度與風度共存,有筆墨處見諸精神,無筆墨處見諸玄妙,厚重而不失飄逸,靈動而不失莊嚴,具有強勁的視覺衝擊力,其作品有一種強大的生氣、靈氣、雄氣。
新聞來源:人民日報社《市場報》網絡版2018 年 11 月 18 日(編輯:王志鴻 審核:崔 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