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衛視【據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胡雨薇 白雲怡】蜿蜒的瀾滄江—湄公河就像一條紐帶,把中國和湄公河流經的東南亞五國緊密聯系在一起。近年來,瀾湄合作的良好狀況讓一些西方國家「坐不住」了,「中國大壩正在摧毀湄公河」「中國大壩造成東南亞地區國家缺水」等論調不斷以研究機構「成果」的面目見諸西方媒體。其中,受美國國務院資助的「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自2020年年底啟動以來,不斷炒作中國大壩對下遊地區造成「負面水文影響」。《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這個由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及水資源檢測機構「地球之眼」共同負責運營的項目,正在配合美國政府編織有一條從數據監測到政策影響的完整對華攻擊鏈,而其核心目的就是將湄公河水當成武器,破壞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
「大壩監測」成抹黑中國「證據」
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經中國青海、西藏、雲南3省區和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5國,於越南胡誌明市附近註入南海,全長4880公裏。湄公河在中國境內段稱為瀾滄江。大湄公河次區域是連接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地區的陸路橋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該區域總人口約3.26億。域內蘊藏著豐富的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具有極大的經濟潛能和開發前景。圍繞這條大河,流域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水電開發。其中,在湄公河幹流上開發的水壩主要集中在上遊中國境內,共11座水壩,這些水壩成為了以史汀生中心和「地球之眼」為代表的美國智庫、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的「關註重點」。
2020年12月,由史汀生中心牽頭組建、「地球之眼」為合作夥伴的「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正式啟動,並在形式上仿照美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為插手南海問題而啟動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該項目的在線監測平臺利用遙感、衛星圖像和GIS(地理信息系統)手段,獲取所謂的自然流量,即推算無上遊中國大壩條件下的天然流量。該平臺收集湄公河流域的水壩信息、流域溫度、濕度和降水信息,記錄中國瀾滄江梯級水庫動態,通過美國國防氣象衛星監測收集湄公河流域地面信息,並通過算法轉化為清盛斷面(泰國清盛水文站為瀾滄江流出中國國境後的第一個水文站)的水位數據。此外,史汀生中心還建設了湄公河流域基礎設施項目追蹤監測平臺,監視的內容主要是能源、交通和水利基礎設施的全面信息來源。
「湄公河大壩監測」目前以每周更新的頻率發布11座中國大壩的水文水位監測數據,但其所發布數據與實際情況相去甚遠,無法真實反映當地水資源可用性的總體趨勢。清華大學一個研究小組近期對「湄公河大壩監測」發布的數據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存在著大量錯誤。以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小灣水庫水位在2020年三個時間段的監測數據為例,「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所采用的衛星遙感方式監測到的數據,和實測水位的升降情況產生完全相反的結論,誤差高至3到10米不等。清華大學研究人員認為,「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對於相關水庫水位和儲量監測結果與實際水位誤差也較大,特別是對於狹長的水庫。
雖然存在嚴重失真,但在「科學研究」的幌子下,「湄公河大壩監測」發布的數據對一些外國政客和媒體而言卻格外「好用」,尤其是「自由亞洲電臺」「美國之音」等反華媒體,更是將「湄公河大壩監測」的數據和報告作為炒作渲染「中國大壩導致湄公河流域幹旱」等話題的「有力證據」。
5個課題編織對華「攻擊鏈」
2020年底啟動的「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只是史汀生中心與「地球之眼」相互配合,圍繞湄公河水資源問題大打「水輿論戰」的一部分,背後則是一場謀劃已久、布局廣泛的「湄公河大棋局」。
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史汀生中心成立於1989年,是一家較為知名的國際問題智庫。2019年,該中心東南亞項目主任布賴恩·艾勒出版了《湄公河最後的日子》,從葡萄歉收、旅遊經濟損失、淹沒區居民拆遷、流域幹旱、居民飲用水安全和河流垃圾增多等多角度無端指責中國在湄公河上遊建壩損害下遊國家利益。
這本厚達384頁的書也拉開了史汀生中心借湄公河水資源問題對華發起密集攻擊的序幕。事實上,在2016年至2019年間,大量國外媒體已經在美國相關智囊機構的引導下不斷發布湄公河上遊水壩對下遊國家造成嚴重危害的報道,但僅限於毫無科學證據的鼓吹。而史汀生中心與其合作夥伴「地球之眼」的入局,為此類炒作和抹黑提供了所謂的「科學依據」。
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湄公河遭受到百年一遇的旱情。借此時機,受美國「湄公河下遊倡議」資助,「地球之眼」發布《自然條件下湄公河上遊水流量監測》報告,聲稱中國在湄公河上遊建造大壩影響水位高度和自然流量,並將2019年湄公河下遊幹旱歸咎於中國在瀾滄江上的水壩蓄水。緊隨該報告,史汀生中心於2020年4月14日在其網站發表了《中國如何關掉湄公河的水龍頭》,不僅對「地球之眼」的報告結論大為支持,還提出許多煽動性觀點。例如:「在2019年長達6個月的雨季中,中國大壩完全阻止了泰國清盛縣測量點的水位上升」;「中國將水資源看做有主權屬性的商品,而不是可以與下遊國家平等分享的資源」。此後,史汀生中心還在美國《外交政策》上發文《新證據:科學表明中國大壩正在摧毀湄公河》,進一步指責中國正在摧毀湄公河下遊的水資源供給。
盡管湄公河委員會和「澳大利亞-湄公河環境資源與能源系統夥伴關系」不久後就指出「地球之眼」報告存在數據選擇不科學、模型中的因素太少等問題,導致結論不實,但由於報告為炒作湄公河水資源問題提供了「數據支撐」,美國政客和媒體迅速跟進。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曾宣稱,「地球之眼」的報告結果令人擔憂,並無端指責「中國上遊的大壩運行已單方面改變湄公河流量,對流域沿岸數千萬人的生計造成災難性影響」。
隨著2020年12月史汀生中心與「地球之眼」正式開啟合作,啟動「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一條針對中國的攻擊鏈也逐漸形成。《環球時報》記者調查發現,「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只是史汀生中心涉及湄公河的5個研究課題之一,其他4個分別為「湄公河流域連接」「湄公河基礎設施追蹤」「湄公河政策」項目和「湄公河—美國夥伴關系1.5軌道政策對話」。上述5個課題層層遞進,以「湄公河流域連接」作為切入點,以水壩監測和基礎設施追蹤作為工具,在收集所謂「信息」後,再炮製所謂的「科學證據」,為美國提供反華素材,服務於美國的國家戰略,並企圖影響區域國家的外交政策。
《環球時報》記者在梳理史汀生中心湄公河項目合作夥伴、資金支持者等方面信息後發現,一個以湄公河相關話題為核心、渲染「中國威脅」的「小圈子」已經形成,其中既包括「地球之眼」、國際環境管理中心、美國國際開發署、亞洲基金會等機構,也吸引了《紐約時報》等新聞媒體和旅居國外的所謂水利專家王維洛、泰國大學老師猜那龍·瑟他賽等人,通過發布偏向性的文章和觀點「帶歪節奏」。
史汀生中心還與美國東西方中心、「國際新聞機構」等智庫或非政府組織合作,為「湄公河大壩監測」項目宣傳造勢,在東南亞國家招募所謂「獨立記者」,旨在針對大壩建設造成的生態環境和社區問題開展調查報道。每名參與項目的記者,可獲得3000美元的補助。
故意製造「湄公河水輿論戰」
無論是史汀生中心、「地球之眼」,還是與它們配合緊密的政客、媒體和各類組織,炒作湄公河水資源話題的根本目的從來不是關註相關國家的發展建設和人民福祉,而是維護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就開始介入湄公河地區事務。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與湄公河國家建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製,以及中國在瀾滄江進行水利水電開發,美國又開始重視湄公河水資源議題。2009年,奧巴馬政府在「重返東南亞」的大背景下高調「重返湄公河」,並於同年與老、泰、柬、越建立「湄公河下遊倡議」,2012年美國又將緬甸正式納入該倡議。2016年3月,中國與湄公河國家正式啟動「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製」後,美國又開始針對性地調整「湄公河策略」,將水資源列在新調整後的「湄公河下遊倡議」中的第一序位、繼續炒作「中國水壩威脅論」「中國環境破壞論」。2020年,特朗普政府與湄公河五國、東盟秘書處建立「湄公河—美國夥伴關系」。雖然特朗普政府時期對湄公河水資源項目的實質性投入不及奧巴馬政府,卻發動低成本的對華「湄公河水輿論戰」。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史汀生中心和「地球之眼」開始「登場」。
2021年2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表示,拜登政府將繼續沿用特朗普政府資助設立的各類監測工具,繼續關註湄公河上遊中國的一舉一動。2021年8月24日,美國副總統哈裏斯訪問新加坡時宣稱「湄公河—美國夥伴關系」是美實施「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是對華進行遏製的重要戰略部分。
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21年,美國政府向「湄公河夥伴國」提供了超過43億美元的雙邊和區域捐贈援助,其中近40億美元來自美國國務院和國際開發署,大部分流向各類非政府組織。
美國的「湄公河水輿論戰」的手段和圖謀路人皆知,也引起相關國家的反感。近年來,瀾湄六國水利主管部門一直重申要加強協商對話、經驗交流、項目合作,增進互惠互信,進一步提升瀾湄水資源合作水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多次就相關問題作出回應——2019年以來,美國不斷炒作湄公河水資源問題,故意製造熱點,挑撥地區國家關系,破壞瀾湄合作氣氛。
長期研究水外交與瀾湄水資源合作的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勵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美國已將「水輿論戰」從早期的經濟與生態領域提升至「印太戰略」的重要一環,並借助智庫、媒體與非政府組織「三頻共振」,不斷加大對中國的「水輿論攻勢」。美國一方面意識到其早年所主導的「湄公河下遊倡議」乃至升級後的「湄公河—美國夥伴關系」在機製成員構成與發展力度上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又心有不甘,欲通過「國際化」湄公河議題,借機圍堵和打壓中國。張勵認為,美國將湄公河打造為「中美對抗新戰場」不符合流域六國的共同利益,也無助於水資源問題的根本解決。
|